林正尉手繪稿
竹圍紙上東南亞博物館:Bhinneka
Tunggal Ika
文:林正尉
一、她們的肖像
下午時分,菜籃、果攤與肉販開始繁忙的一天。淡水竹圍傳統市場的印尼商店“Toko
Dora”,幾年內也擠進車水馬龍的一角,旁側有越南小吃伴著。這個空間線索,道出一條可見的竹圍歷史。
我暫稱老闆娘為「多娜」。來自印尼的多娜說一口流利中文,指出她的臺灣大老闆共經營四間印尼商店,而多娜所在的位址就是其中之一。
多娜說:「3月25日我們要關了。搬到後面巷子,這裏水溝要整修。」我心想,應該是樹梅坑溪吧,竹圍地區的家庭用水都透過這條小溪流入大海。
「這裏印尼人多不多?」
「多、多,馬偕(醫院)啊!很多帶著阿公、阿嬤的,像我們前面大廈,少說也十幾個。」光是竹圍最重要的市場街和信仰中心附近,就迸出兩間印尼商店。印尼看護工總趁著推長輩出門或倒垃圾時,創造短暫相聚的機會。
此為多娜與我的首度對話。幾天後,我抱著想認識印尼料理的念頭再到多娜的店。約莫傍晚六點半時我踏進門,她忙著清點帳務,並未招呼我,手機亦頻頻響亮著。
一刻鐘後,她瞧我還在研究料理包。「要煮印尼菜啊?料理包都有,很簡單。」不過我認真回答:「我想做印尼菜,體驗印尼文化。」
「哦?」她放下手帳本,口頭囑咐我一個基本作法:「那你把月桂葉、核桃果仁、小番茄、蒜頭、紅蔥、香茅、洋蔥放到果汁機打碎,拿來炒肉,加辣椒粉看看。」
「……唉喲!料理包就是這樣出現的。印尼菜很麻煩!」她些許擔憂。
「沒關係!我還是想學印尼菜。」
全球移動時代下的新家庭照
「使命必達」。店外影像「並置」出平安抵達印尼各地的包裹群,行李上編列各式各樣的號碼。
印尼共有一萬七千五百餘座島。離開家鄉的移民∕工化身為包裹號碼,迴盪、穿梭在大小村落中的家庭照,無以數計。
二、神話
至高之神巴塔拉.古魯一心想娶義女斯麗為妻。眾神為維持天堂秩序,不得不將斯麗殺死,埋於地球。然而,斯麗頭部長出椰樹,眼睛長出稻穀,胸膛誕生糯稻,腹部孕育檳榔。
亡體長出稻穀神話,流傳於西部爪哇島。
多娜曾說,因水溝工程,舊店將消失,移往後街。3月24日天空飄降驟雨,我沿循後街一窺究竟。眼見和舊店一模一樣的招牌,多娜正坐在裏面。
「今早開始的。」她一如往常玩著手機。
我誇獎香料相當美味,但多娜不為所動。她隨即與另一位臺灣中年婦女聊起:
「xxx家(混著印尼話,應是看護之名)的阿公走了。」
「哦?妳說林XX啊……他92歲了。」臺灣人說。
「我今早看手機才知道。」多娜回答。
「92歲,算健康啦。這樣無病,一睡走了。去上面,也是好。」
我佯裝逛貨,仔細聆聽她們對話內容。這是一種以看護名為主體的地理學,而臺灣人能快速從自己鄰里經驗得到溝通基礎,其中手機扮演著重要媒介。
邊聆聽同時,我意外發現地上多了印尼石磨。舊店因空間狹小,石磨未曾出現。
「這是什麼?」我好奇問道。
「磨醬的,你上回香料也可這樣磨。要先洗乾淨,這從印尼來的。」
在東爪哇神話裏,巴塔拉再一次失去所愛。愛人杜米拉的墳上,長出椰子、果樹和稻米,從此人們開始使用石磨。
我欣喜地抱它離開。舊店因工程消逝,一些器具則在新店的寬闊大地冒了出來。
三、隨海漂流的物件
另一間印尼商店,與多娜明顯不同處在於多了書籍、雜誌和宗教物品。這兒的「臺灣-印尼」雜誌就有四種:INTAI、INDO SUARA、IDOLA和MERAH PUTIH。
店內兜售小型伊斯蘭念珠,包裝在標價150元的透明塑膠袋裏。我想,印尼女性看護的信仰在竹圍或臺灣有著強烈的私密性。她們信仰在臺灣家庭往往受到歧視,這讓可隨身攜帶的《古蘭經》或小型念珠等,諸如養育她們內在精神的動力支柱,隨著性別與移動過程,額外誕生了私密的空間意義。
四、在地方跳芭蕾
1. 「章魚舞」
3月17日。一名獨自遊走的印尼看護,在母國商店旁巧遇一位坐在店旁隱蔽角落、玩著手機的同鄉所展開的舞蹈。
這種舞蹈讓雙手攤開,如波浪擺動,記得保持笑容。此意味著「你從家裏出來了」的迎賓舞,過程維持一秒。
一名九十餘歲的臺籍老嫗坐在她身旁,枯槁手臂仍像孩子般的搶玩看護的手機。她們一同偎縮於角落。
印尼友人三三兩兩到了,不約而同注視手機。奶奶望著她們。一旦老者微微顫動,即便右手握緊手機,恪忠的看護仍會機警地牽其手臂,怕她跌倒,彷若「吸盤」。
我稱它為「章魚」。
2. 「麻花捲」
休假時,離開雇主家的外籍看護會盛裝打扮,展露原有姿容。就像她頭戴粉紅蝴蝶結,穿著粉紅及黑色相間的外套,斜靠在銀行外的廊柱。雙腳交叉,姿態一副優美,我稱這個姿勢為「麻花」。
她的視線離不開手機,亦時時警戒路人。我不知她究竟在等朋友,抑或注意有無雇主家人碰巧經過?
3.「桃花過渡」
傳統「桃花過渡」係一旦一丑加上樂工,所演劇碼是描述渡船的老鰥夫調戲搭船的桃花娘子,雙雙以歌相褒,誰接不上腔,誰就算輸。
不過,在竹圍的看護工,有的坐在娃娃車上替放學的孩子開門。她們抱著學童平安下車,讓父母順利接走;有些則推著輪椅,陪伴行動不便的老者。
有人說,雇用外配或看護伴陪家人成了「第25孝」。由於她們正值青春年華,來到臺灣工作就是「渡」:兼具陪伴和遷移。我稱這是現代版的「桃花過渡」。
本文收錄於竹圍工作室 《樹梅坑溪·阮ㄟ報》第23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