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歲月:來自東南亞的聲音」 打造東南亞移民工的社區故事儲藏室

「幸福歲月:來自東南亞的聲音」
打造東南亞移民工的社區故事儲藏室

文∕林正尉
圖∕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2015年八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15龍潭魯冰花藝術季:幸福歲月」,透過規劃執行團隊「旭日文化」及《四方報》合作的連動展覽「幸福歲月:來自東南亞的聲音」,在龍潭國小鍾肇政舊居開幕了。

  「幸福歲月:來自東南亞的聲音」一展,邀請兩位來自越南河內的雕塑家范太平(Phạm Thái Bình)與孔杜泉(Khổng Đỗ Tuyền)的參與。2014年七月,兩位藝術家在龍潭閱讀《四方報》後,將報導中的外配、移工的心境故事,轉化成立體的藝術表現,並發表、裝設於日式宿舍之中。

  本展將保留兩位藝術家作品,以四種說故事方式,共同組合成一次嶄新的藝術實驗。這場展覽所期待的,莫過於讓當今東南亞移工、外配的書信與畫作,與百年歷史悠久的日式宿舍進行空間上的對話;同時,讓龍潭在地的臺灣住民,得有機會認識來自異鄉,且共同生活於此的人們的心聲。

當代越南「空間-雕塑」展

  根據越南河內雕塑團體“New Form”的精神,兩位雕塑家使用在地(臺灣)現成物、回收物品、便宜材料而製的作品,可避免藝術對人們感受的疏離,也能透過日常物件的再詮釋,來創作自己的風格。這種創作類型來自於日常空間,採用新型材質和新型展示方法的雕塑實驗。這些作品可於任何空間中展示,和環境及外在元素互動。


  手寫書信,是人類在紙上表達出的記憶的痕跡。范太平的作品裏,便嘗試蒐集自上一世代所保留、且作為他們生命部分記憶建構的舊書信。當書信轉化成電子郵件時,這些撰寫過的記憶片斷,將重新被電腦程式置換,並且透過網路和電流傳輸給他人。藝術家認為,手工記憶的消失,同傳達個人生命故事的方式快速變遷,容易受人遺忘且感到無聊;孔杜泉將他的雕塑作品視為「建築」:在日式宿舍中,藝術家使用了諸如紙張、木料、繩索等親近原本空間的材料,藉此生產出一套依循房屋室內格局的裝置作品。

  來到臺灣後,兩位藝術家嘗試蒐集新、舊《四方報》內容,從中發現了不少在臺越僑的思鄉訊息。這些故事彷彿開啟了一扇扇門窗。在小社區的不同空間裏,從一個接一個的生命,連結到其他人的情感。因此,在藝術家創造的世界中,使這些日常事物不僅展現在展覽上,亦於作品內部裏,積極創造開放的對話。





二、書信的流轉:桃園、越南與印尼

  本展的第二個主軸上,便環繞在桃園和龍潭工作、生活的移民∕工書信。這批書信,使得越南與印尼裔桃園新住民們,得以記錄他∕她們在異鄉生活、移動、婚姻、愛情與思鄉情感。透過書信的串聯及共享,讓一片片熟悉的聲音得以化作團結的翅膀,喚起生存於異鄉的人們,繼續凝聚夢想和生活的目標。

  同時,這批書信持續與兩位雕塑家的創作展開意義深遠的對話:藉由藝術家的巧手,這些報紙上的故事得以開拓出令人振奮的想像;藉由這些在地的新住民書信,讓這些藝術想像再度回返日常生活。書信和雕塑的雙重組合,就像情感上的月光和潮汐,彼此依偎,深深不離。

三、電視機裏,播的是「我的故事」

  在臺灣和移民∕工的日常生活中,電視連續劇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然而,電視劇總是扮演著別人的故事,總是光鮮亮麗、充滿驚奇的。

  「來自東南亞的聲音」要告別這種與自己無關的他人故事。電視機的呈現意圖使移民∕工故事,轉變為電視中的主角。在《四方報》協助下,本次展覽邀請十一位越南移民∕工的精彩畫作。無論是愛情、友誼、母親、神話、家鄉和夢想,這些畫作都攸關自身的「幸福歲月」。且在印尼老歌陪伴下,策展團隊思考的,是如何結合移民∕工異地生活所淬鍊的生命精神,來表達細緻感人的情誼內涵。

  本展開拓一個隱密角落,讓前來展覽的人們和孩子,以繪畫、書信方式寫下自己的「幸福歲月」,它們渴望傳達給愛人、家人,自己,或者與陌生人分享的日常事。同時,供給孩童創作的「幸福公園」計畫,其內容渴望延伸為城鄉空間相關實踐者的研究參數。

四、 龍潭:幾則印尼客家與菲律賓華人的生活紀事

  龍潭土生土長、且母親為印尼客家背景下成長的楊麗娟,在此展中著手梳理母親的家鄉紀事。身為「2015龍潭魯冰花藝術季」規劃成員之一的麗娟,將在此展談述自幼時記憶起,母親以帶有腔調的華語敘述了許多在印尼的生活故事與家族記憶,家中總是有許多她帶來的印尼服飾與物品,隨著年紀漸長才發現,母親不自覺地在這個臺灣新家投射了自己的鄉愁。為了瞭解當時30歲「單槍匹馬」渡臺的媽媽的心情與及其生長背景,麗娟透過在臺、印兩地之觀察,展出家中的印尼物件,向訪眾分享新住民與第二代所乘載跨越兩國的情感與不斷延續的生命。

  透過此展,麗娟也呈現了龍潭少有的菲律賓華人的生活片斷。菲華婦人朱小姐慷慨地為此展提供了她的書信與鍾愛的吉他。吉他,陪伴著婦女在龍潭的孤單生活,展示在宿舍廚房的角落。據麗娟說,這裏沒有其他親人,她想回鄉,回菲律賓去了。

  麗娟親自織縫印尼國旗上的紅色與白色毛線,黏貼一幅幅母親返鄉(印尼)的照片。在展覽中,物件和居家空間看似平凡,但假如人們一旦踏上宿舍的老舊地板,遂能聽到一名龍潭印尼客家婦女吟唱的微微歌聲。來自小型數位螢幕的婦女的家庭歡樂的合照中,她正唱著印尼知名歌曲我的國家印尼。母親的歌聲,從興高彩烈的情緒,漸轉低沉,顯露出一絲絲的不捨與思鄉之情,令人動容。

   相當平常。「幸福歲月:來自東南亞的聲音」一展,呈現了麗娟家內的客廳樣貌:一堆未收畢的印尼衣物、天主教聖母像、遊戲紙牌、父母婚照,配著麗娟童年的攝影記錄等等。我們在馬路上,放置了一盆香茅草。據麗娟說,在龍潭生活的印尼人有個習慣:倘若某家戶外栽種著來自南洋的植物,就等同在異鄉中找到知音,找到了可連結思鄉情感的同伴。由麗娟親身蒐集、踏訪、展陳的食品、書籍、音樂、相片及生活器物等,共構於南龍路九號的日式宿舍空間中。


五、結論:以鄉鎮之力,齊力打造東南亞新住民社區博物館的雛形倡議

  上述敘事無疑架構出某種「龍潭-東南亞社區博物館」雛形的策展方法。「幸福歲月:來自東南亞的聲音」並非一個華麗且裝滿藝術作品的展,它更像是試圖匯聚著龍潭境內異國之聲的某個片刻。這樣說吧,藝術與生活,彼此是不能分開的,它們本質上是貼近人們的心。誠如麗娟的母親為了此展,親自挑選幾首她所深愛的印尼歌,也不吝留下她寶貴的歌聲;日式宿舍的天花板,置放著來自東南亞的傳統船屋雕像。訪者在進、出展場時,必須仰頭,方能看到船屋的原貌。印尼傳統船屋雕像,便是來自古代曾在大江大洋生活的東南亞人們,踏上陸地和高山後,將船的造型蓋在屋頂端。而這種建築,直指後代子孫們銘記自己的故鄉來自何方,並時時提醒著自己的傳統與價值於心。

 總言之,這樣的「龍潭-東南亞社區博物館」的展覽理念,是以日式宿舍保留下的舊物,重新加入來自東南亞的歌聲和物件,為現今龍潭保留了簡單的溫潤。聚集眾人的創意之下,或許能讓這個展更能讓人從平凡中,找到一點點來自遠方原鄉的溫情。


















本文刊載於Artplus, 2015年9月號,第47期。










留言